欧盟钢铁碳市场管控升级!绿电、绿证、DPP成破局关键
2024年7月18日,欧盟《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法规》(Ecodesign for Sustainable Products Regulation,ESPR)正式生效,覆盖欧盟市场超90%的实体商品,(仅食品、饲料和药品等少数类别豁免),强制要求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必须搭载数字产品护照,并将于2030年全面实施。2025年4月16日,欧盟委员会公布并采纳《2025-2030年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和能源标签工作计划》,钢铁、铝材、纺织品(服装与鞋类)、家具、轮胎、化学品及电子产品被列为优先管控对象。
在碳成本持续攀升的压力下,全球钢铁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绿色转型挑战。
01 欧盟碳关税调整:市场格局的重塑
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即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,这不仅是环境政策,更是一场国际贸易规则的革命。根据最新调整,欧盟为CBAM设置了清晰的免费配额退出时间表:从2026年开始逐步削减,到2034年实现全部取消。
这一时间表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(EU ETS)的配额缩减同步推进。2024年配额一次性减少9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,2026年再减少2700万吨。双管齐下的政策设计使碳成本成为钢铁企业无法回避的竞争要素。
欧盟在CBAM规则中引入的关键调整包括:
✅豁免每年进口量不超过50吨的中小企业申报义务;
✅将机加工环节排除在申报范围外,仅计算上游生产环节排放;
✅提供统一缺省值供无法获得实测数据的企业选用。
覆盖范围方面,CBAM初期锁定钢铁、水泥、铝、化肥、氢气和电力六大行业,未来还将扩展到化学品、聚合物或玻璃等产品。钢铁作为首批纳入行业,面临最直接的冲击。
02 绿氢与绿钢:碳市场的新红利
面对日益收紧的碳约束,欧盟也释放出利好信号。2024年4月,欧盟官方期刊公布新规:可再生氢、绿钢和绿色氨生产商将有资格获得免费碳信用额度。
这一政策从2025年起实施,基本纠正了排放交易体系中的结构性缺陷——过去仅为化石燃料密集型产业提供免费配额,而忽略了其脱碳替代产业。
根据规则,生产商可获得的信用额度数量由欧盟设定的“基准”决定。该基准监测行业所有排放情况,并以每个类别中表现最好的前10%作为排放限额标准。
目前,一个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碳信用额度价值约60欧元/吨二氧化碳。由于可再生氢气本身不排放碳,生产商可出售其信用额度,抵消绿色溢价,显著提高市场竞争力。
瑞典H2GreenSteel公司公共事务总监Ola Hansén对此表示赞赏:“很高兴看到氢能、钢铁生产的脱碳技术现在能在排放交易计划中获得公平的竞争环境。这对所有计划对这些技术进行投资的公司都至关重要。
03 中国政策升级:钢铁行业强制绿电消纳
就在欧盟政策调整的同时,中国也打出了政策组合拳。2025年7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,要求钢铁行业绿电消费比例在25.2%-70%之间。
各省份要求呈现明显差异:
✅湖南、广西、甘肃要求50%以上;
✅四川、云南和青海要求最高,达到70%;
✅福建最低,为24.2%。
核算方式上,重点用能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完成情况将以绿证为主。2025年各省对钢铁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完成情况只监测不考核,给予行业缓冲期。
在技术路线选择上,中国将氢冶金作为重点突破方向。2025年初,工信部联合多部门出台《加快工业领域清洁低碳氢应用实施方案》,明确将清洁低碳氢在冶金行业应用作为重点。
04 产品数字护照:欧盟市场的新通行证
产品数字护照”(Digital Product Passport,DPP)是一种数字化的档案,记录了产品从材料、制造、运输、使用到回收的全过程信息,目的是提升产品的可追溯性、可持续性和循环利用效率。是《欧洲绿色协议》(European Green Deal)和《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指令》(Ecodesign Directive for Sustainable Products)的一部分,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行业透明化。
ESPR第13条规定,欧盟委员会将在 2026 年 7 月 19 日前建立并维护 DPP 注册中心,存储产品护照的载体类型与唯一标识符,并由后续的委托法案细化各产品组的数据要求。 欧盟预计会在2026年至2030年间强制实施DPP。
钢铁行业是欧盟实施产品数字护照的首批行业。钢铁行业在推进DPP的过程中,可以通过应用先进技术和制定合理的策略,实现透明化与数据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。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,还能促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、院长张龙强指出:“短期而言,钢铁企业将面临合规压力,欧盟准入市场门槛提高,可能形成‘绿色贸易壁垒’,未能及时适应DPP要求的钢铁企业可能面临失去市场份额的风险。长期来看,为了符合DPP的要求,钢企可能需要投资于更环保的生产技术和工艺,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和资源消耗,同时推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,助力企业重塑新的竞争格局。”
他提出了以下五点关键技术:
✅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:通过分配唯一标识符(如MA标识码),为钢铁产品生成全球唯一的“数字身份证”,确保“一码对应一物”
✅区块链技术:记录钢铁产品从原料采购、生产加工到物流运输的全链条数据(如碳足迹、质量检测报告),形成不可篡改的数据链,确保数据真实性与可追溯性。
✅分布式存储技术:高效承载海量数据,钢铁DPP需存储大量非结构化数据(如高清检测报告、物流视频),分布式存储技术可降低存储成本,提升数据访问效率。
✅跨链互操作技术:钢铁DPP需与欧盟EBSI(欧洲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)等国际系统对接,跨链互操作技术实现不同区块链平台间的数据交换与验证,打破数据孤岛,推动钢铁产品DPP在全球贸易中的流通。
✅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:钢铁DPP往往涉及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数据,可在不解密情况下对DPP数据进行计算,满足欧盟对数据出境的要求。构建数据信任体系,降低钢铁企业因数据泄露导致的合规风险。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,并记录所有数据访问和修改行为,以便追踪和审计。
05 河钢破局:万吨绿钢出口的启示
在全球钢铁企业还在为CBAM和DPP要求焦虑时,中国河钢集团已率先破局。2025年7月,河钢签订1万吨氢冶金绿钢出口订单,将于8月底前发往意大利终端客户。
这笔全球首个万吨级氢冶金绿钢订单,实现了吨钢降碳50% 的突破。在前期对接中,河钢精准完成了全流程碳足迹核算,并为客户提供了EPD(环境产品声明)证书。
河钢的成功源于其前瞻布局:
✅加快释放氢冶金绿钢产业链优势。
✅利用河钢德高平台拓展海外终端客户。
✅针对欧洲市场需求与政策特点精准开发市场。
这一案例证明,绿钢不仅可满足欧盟严苛要求,更能创造溢价空间。下一步,河钢计划与客户共同构建绿色低碳钢材产业链,推动绿色低碳产品国际化突破。
06 中国企业应对策略
综合欧盟与中国最新政策动向,中国钢铁企业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:
✅积极参与钢铁行业DPP及国际DPP相关标准规范制定
✅鼓励企业开展DPP应用试点,探索适合钢铁行业的DPP实施模式和应用场景,通过试点示范,总结经验,发现问题,不断完善DPP的实施技术和管理机制。
✅通过钢铁行业DPP公共服务平台,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,提高产业链的协同效率和整体竞争力。
✅积极探索DPP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场景,如产品质量追溯、供应链管理、碳足迹核算、环境影响评估等,充分发挥DPP的价值,提升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。
© Copyright 2013 南京奥特赛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苏ICP备19032300号-1 苏公网安备32011602010459 技术支持:科威鲸网络